说起“提前学”,家长们眼睛里总是藏着一种秘密的光。像刚翻出藏宝图,还没出发大资本,脑子已经开始盘算金山银山藏哪儿了。
只不过,现实很容易让人梦碎。
提前学的娃,有的开学一马当先,作业比风跑得还快;有的却在考试里原地打转,分数像卡了Bug,一直在“平平无奇”徘徊。家长急得像锅上的蚂蚁,一边喊着“我娃明明学过啊”,一边开始怀疑人生:
是不是我家这批货,生产线出了点问题?
1、提前学不是提前混
提前学,学的是“时间差”带来的优势。
但光有时间差,没有“难度差”,等于天天在操场上热身,从不进赛道,最后发现自己是热身最快的“局外人”。
说白了,很多娃在暑假把书翻了个遍,题也做得“热火朝天”,可从头到尾没见过一道真正卡脑子的题。那叫提前刷熟练度,不是提前学深度。
我表弟就是个活教材。
那年他六年级,家里人咬牙买了十本练习册,家教请了俩,晚上鸡一个早上鸭一个。暑假结束前,他妈骄傲地宣布:“我们家完成了七年级上册数学的‘全链路自学’。”
我听完差点儿以为这娃明年要直升高一。
可开学后没两个月,期中考一出,分数比学渣高不了几分。
他妈暴跳如雷,说这是学校“压分太狠”。后来卷子拿回来一看,填空选择错仨,压轴题大面积滑坡,老师评语还写了俩大字:“不够”。
我问他平时做题做哪类题。
他说:“老师讲的题我都会,课本后面我也刷熟了,就是那些‘奇怪’的题不会。”
哦豁,重点来了:提前是提前了,脑子没拐弯,题型还是熟脸,思维没升级,等于练的是“温水游泳”。
提前了个寂寞大资本。
2、懂得提前,不如懂得加难
提前学像炒股,买得早是优势,关键是你买了之后干啥。有人拿着时间差去学习研究,有人拿着去刷手游日常。
现实是,大多数娃学着学着就躺了。
他们错把“我都学过了”当成“我都会了”,于是上课成了听音乐会,写作业像做减压游戏。等到真刀真枪的考试一来,题目微微一转弯,他们就像自动驾驶脱轨,一脚开进沟里。
我有个朋友的闺女,五年级就开始提前啃六年级数学,每天写作业都秒杀,用他爸的话说:“动静小、效率高,像台性能不错的电饭锅。”
他爸原以为是学霸苗子,天天跟亲戚炫耀。
可学期中段,她自己哭了。原因是期中考那天,前20道题一路顺风,最后两道题一看直接懵了。
“这啥啊?从没见过。”
她爸说她“抗压能力差”,我倒觉得这不叫抗压问题,这是没遇到“压”的问题。她提前学,只提前了内容,没提前题型,更没提前难度。
所以说,难题是个水火试金石。
熟练做简题,只能叫操作熟练工。真正的学霸,不是会得早,是敢啃难。
3、学习像俯卧撑,姿势标准没用
提前学像健身打卡,前期进步飞快,后期就全靠你自己是不是愿意“多做一个”。
我以前练俯卧撑,最初从10个练到30个,那种成就感啊,跟小学时候被老师表扬差不多让人飘。但到30个之后,就再也上不去了,因为每次都是“做到舒服为止”。
但是熟练,不等于进步;舒服,也不等于成长。
学习也是一样。
很多人提前学之后,只是让简单题变成了手速题,难题还是不会。最后分数卡在90分左右不上不下,连老师看了都想说一句:“你倒是往上蹦一蹦啊。”
我表哥家的娃,初一暑假提前自学初二内容,整个假期非常“饱满”,作息精准到分钟。新学期开学两个月,成绩稳定在中游水平。
他妈不服,跑来找我“问诊”。
我问了一句:“新学期你们刷了奥数题吗?”
她说:“没有,我们不搞竞赛。”
我点头,没说话,心里却想:你不搞竞赛没关系,但你得搞难题啊。人家那些“提前学”后成了学霸的娃,都是一边学书本一边“找虐”,错题本都快记成词典了。
你们是边学边养生,学习节奏比跳广场舞还松弛,怎么卷得动?
所以提前学,不是为了做得早,而是为了多错几次,再错到明白,再错出门道。
说到底,提前之后,最怕就是躺平。
提前学,有时候就像拿了一张提前到达考场的票,你提前到了,但坐在原地等钟响,没预习考题,也没热身状态,最后开考了还坐那发呆。
然而,走进考场的人那么多,能稳坐第一排的,永远是那些提前之后还不满足的。
想要提前学出效果,就得提前学完之后继续加难,加深,加广。别让“提前”变成“停滞”。别把“我学过了”当成挡箭牌,也别以为“会做简单题”就能高枕无忧。
就像俯卧撑做到胳膊打摆子那一刻,像晚上明明困得睁不开眼还想再看一道题,像做错第十道题却突然顿悟的瞬间。
提前学,不是捷径,是开始,是入门,是你能从舒适走向成长的第一步。
至于第二步、第三步嘛,那就看你愿不愿意,继续走下去了。
加杠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